close
內容來自hexun新聞
加快形成制造業競爭新優勢
全球產業分工正醞釀著局部調整,中國制造既面臨著來自傳統制造業領域的成本競爭,也面臨著發達經濟體和新興經濟體加快佈局高端制造業的發展壓力。我國長期依賴中低端制造和出口帶動制造業的局面必須盡快改變,積極順應全球產業變革的新趨勢,著力促進制造業轉型升級,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其他先進制造業。本期“經濟日報 中央電視臺聯席評論”關註話題加快形成制造業競爭新優勢。近一階段,富士康、卡萊爾等長期根植於中國的知名制造企業提出部分業務外移計劃,以及不少發達國傢“再制造業化”政策加碼,引發瞭全球產業分工出現大變化和中國制造業優勢已風光不再的種種議論。對此,我們要保持清醒頭腦,既不盲目低估和否定長期形成的已有優勢,又要密切關註全球制造業競爭的新動向及其對全球產業分工的可能影響,推動中國制造轉型升級,努力塑造競爭新優勢。制造業是我國在國際競爭中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之一。歷史地看,這一優勢地位的形成與全球產業分工密不可分。上世紀70年代以來,受廣場協議、亞洲金融危機和美國IT泡沫破滅的影響,我國良好基礎設施、大量廉價勞動力的比較優勢不斷凸顯,從發達經濟體轉移出來的傳統制造環節加速向中國積聚,形成瞭現階段的分工體系,該分工體系反過來又鞏固瞭我國的制造業領域優板橋房屋汽車貸款勢。2010年,我國在全球制造業產值中的比重上升到19.8%,超過美國的19.4%,成為世界制造業第一大國。國際金融危機以來,全球產業分工並未出現全面調整。看世界產業調整趨勢,我國這一比較優勢在未來相當長時間內不會明顯降低。目前,我國基礎設施水平仍優於大部分較低收入國傢,工業用地的實際成本不高,而且擁有較強的綜合配套優勢,這一配套優勢不僅是大多數發展中國傢所缺乏的,不少經濟發達國傢也不完全具備。更為重要的是,經過多年工業發展和技術進步,中國制造業的人才優勢不斷顯現,產品質量也邁上瞭一個更高層次,與發達國傢間不僅形成瞭互補性較強的縱向分工,而且橫向分工關系也有所強化,使這種縱橫交錯、互補與競爭並存的關系具備瞭日趨明顯的穩定性。進一步看,盡管國際金融危機持續蔓延,但在短期內不會給全球產業分工格局帶來顛覆性影響。不過,對於當前全球制造業出現的種種新動向,我們依然不可忽視。一是美日等發達國傢重新認識到制造業的重要作用,紛紛采取措施推動制造業回歸與復興。今年伊始,美國就提出頗具誘惑力的稅收優惠政策。3月份的統計表明,美國制造業已連續第三十二個月擴張。無獨有偶,30多年來首次出現年度貿易逆差的日本,也試圖出臺激勵措施避免產業空心化帶來的一系列經濟和社會問題。二是中國以外的傳統出口大國及發展中國傢在多種內外因素作用下,對制造業的吸引力有所增強。近幾年來,我國勞動力成本持續提升,最低工資標準不斷上調,使得一些發展中國傢的勞動力相對優勢有所顯現。以人民幣為統計口徑的數據表明,當前越南制造業從業人員月工資約合人民幣1000元,印度大概約合人民幣600元,而我國東部沿海已達到2500元至3000元。這讓一些制造企業出於逐利本能,開始把訂單轉向成本更低的國傢和地區。三是世界各國圍繞科技、產業制高點的競爭日趨激烈,發達國傢紛紛加大對節能環保、新能源、信息、生物等新興產業的投入與扶持,試圖通過新興產業領域的率先突破,鞏固其在高端制造環節的固有優勢;各新興經濟體也加強瞭新技術新產業戰略部署,努力搶占產業發展制高點。這些新動向無不提醒我們,未來全球制造業競爭正呈現出更為復雜的形勢,全球產業分工正醞釀著局部調整,中國制造既面臨著來自傳統制造業領域的成本競爭,也面臨著發達經濟體和新興經濟體加快佈局高端制造業的發展壓力,現有比較優勢發揮作用的空間已越來越小,我國長期依賴中低端制造和出口帶動制造業的局面必須盡快改變,需要在繼續發揮傳統比較優勢的同時,積極順應全球產業變革的新趨勢,著力促進制造業轉型升級,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其他先進制造業。制造業轉型升級重在創新。從發達國傢的經驗看,當一國工業化發展到一定階段、經濟總量擴大到一定規模、資源供給約束增加到一定程度時,產業要繼續前行,就需要形成新的競爭優勢,就需要依靠創新提高競爭力,並促進相關企業發展。上世紀初的歐美是這樣,上世紀中葉的日本也是這樣。現在,中國制造業同樣步入瞭這個階段。加強中國制造業的自主創新和技術進步,關鍵在於使企業真正成為“三個主體”,即研究開發投入的主體、技術創新活動的主體、創新成果應用的主體。與發達國傢的跨國公司相比,眼下我國企業不僅研發投入占比較低,研發投入總量更是遠遠落後。比如,2010年在研發投入上微軟公司達86億美元,英特爾公司達84億美元,而同年我國電子信息百強企業全部研發經費僅700億元左右,約合100來億美元。這種狀況亟須改觀。當然,創新是多方面的,除瞭技術創新,還須重視管理創新和體制創新。隻有堅持技術、管理和體制創新多輪驅動,中國制造才能更加健康、更可持續,真正成為難以代替的中國創造。(本文執筆 馬志剛)
新聞來源http://news.hexun.com/2012-04-13/140365045.html
台北工業住宅信貸年息借貸增貸轉貸
加快形成制造業競爭新優勢
全球產業分工正醞釀著局部調整,中國制造既面臨著來自傳統制造業領域的成本競爭,也面臨著發達經濟體和新興經濟體加快佈局高端制造業的發展壓力。我國長期依賴中低端制造和出口帶動制造業的局面必須盡快改變,積極順應全球產業變革的新趨勢,著力促進制造業轉型升級,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其他先進制造業。本期“經濟日報 中央電視臺聯席評論”關註話題加快形成制造業競爭新優勢。近一階段,富士康、卡萊爾等長期根植於中國的知名制造企業提出部分業務外移計劃,以及不少發達國傢“再制造業化”政策加碼,引發瞭全球產業分工出現大變化和中國制造業優勢已風光不再的種種議論。對此,我們要保持清醒頭腦,既不盲目低估和否定長期形成的已有優勢,又要密切關註全球制造業競爭的新動向及其對全球產業分工的可能影響,推動中國制造轉型升級,努力塑造競爭新優勢。制造業是我國在國際競爭中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之一。歷史地看,這一優勢地位的形成與全球產業分工密不可分。上世紀70年代以來,受廣場協議、亞洲金融危機和美國IT泡沫破滅的影響,我國良好基礎設施、大量廉價勞動力的比較優勢不斷凸顯,從發達經濟體轉移出來的傳統制造環節加速向中國積聚,形成瞭現階段的分工體系,該分工體系反過來又鞏固瞭我國的制造業領域優板橋房屋汽車貸款勢。2010年,我國在全球制造業產值中的比重上升到19.8%,超過美國的19.4%,成為世界制造業第一大國。國際金融危機以來,全球產業分工並未出現全面調整。看世界產業調整趨勢,我國這一比較優勢在未來相當長時間內不會明顯降低。目前,我國基礎設施水平仍優於大部分較低收入國傢,工業用地的實際成本不高,而且擁有較強的綜合配套優勢,這一配套優勢不僅是大多數發展中國傢所缺乏的,不少經濟發達國傢也不完全具備。更為重要的是,經過多年工業發展和技術進步,中國制造業的人才優勢不斷顯現,產品質量也邁上瞭一個更高層次,與發達國傢間不僅形成瞭互補性較強的縱向分工,而且橫向分工關系也有所強化,使這種縱橫交錯、互補與競爭並存的關系具備瞭日趨明顯的穩定性。進一步看,盡管國際金融危機持續蔓延,但在短期內不會給全球產業分工格局帶來顛覆性影響。不過,對於當前全球制造業出現的種種新動向,我們依然不可忽視。一是美日等發達國傢重新認識到制造業的重要作用,紛紛采取措施推動制造業回歸與復興。今年伊始,美國就提出頗具誘惑力的稅收優惠政策。3月份的統計表明,美國制造業已連續第三十二個月擴張。無獨有偶,30多年來首次出現年度貿易逆差的日本,也試圖出臺激勵措施避免產業空心化帶來的一系列經濟和社會問題。二是中國以外的傳統出口大國及發展中國傢在多種內外因素作用下,對制造業的吸引力有所增強。近幾年來,我國勞動力成本持續提升,最低工資標準不斷上調,使得一些發展中國傢的勞動力相對優勢有所顯現。以人民幣為統計口徑的數據表明,當前越南制造業從業人員月工資約合人民幣1000元,印度大概約合人民幣600元,而我國東部沿海已達到2500元至3000元。這讓一些制造企業出於逐利本能,開始把訂單轉向成本更低的國傢和地區。三是世界各國圍繞科技、產業制高點的競爭日趨激烈,發達國傢紛紛加大對節能環保、新能源、信息、生物等新興產業的投入與扶持,試圖通過新興產業領域的率先突破,鞏固其在高端制造環節的固有優勢;各新興經濟體也加強瞭新技術新產業戰略部署,努力搶占產業發展制高點。這些新動向無不提醒我們,未來全球制造業競爭正呈現出更為復雜的形勢,全球產業分工正醞釀著局部調整,中國制造既面臨著來自傳統制造業領域的成本競爭,也面臨著發達經濟體和新興經濟體加快佈局高端制造業的發展壓力,現有比較優勢發揮作用的空間已越來越小,我國長期依賴中低端制造和出口帶動制造業的局面必須盡快改變,需要在繼續發揮傳統比較優勢的同時,積極順應全球產業變革的新趨勢,著力促進制造業轉型升級,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其他先進制造業。制造業轉型升級重在創新。從發達國傢的經驗看,當一國工業化發展到一定階段、經濟總量擴大到一定規模、資源供給約束增加到一定程度時,產業要繼續前行,就需要形成新的競爭優勢,就需要依靠創新提高競爭力,並促進相關企業發展。上世紀初的歐美是這樣,上世紀中葉的日本也是這樣。現在,中國制造業同樣步入瞭這個階段。加強中國制造業的自主創新和技術進步,關鍵在於使企業真正成為“三個主體”,即研究開發投入的主體、技術創新活動的主體、創新成果應用的主體。與發達國傢的跨國公司相比,眼下我國企業不僅研發投入占比較低,研發投入總量更是遠遠落後。比如,2010年在研發投入上微軟公司達86億美元,英特爾公司達84億美元,而同年我國電子信息百強企業全部研發經費僅700億元左右,約合100來億美元。這種狀況亟須改觀。當然,創新是多方面的,除瞭技術創新,還須重視管理創新和體制創新。隻有堅持技術、管理和體制創新多輪驅動,中國制造才能更加健康、更可持續,真正成為難以代替的中國創造。(本文執筆 馬志剛)
新聞來源http://news.hexun.com/2012-04-13/140365045.html
台北工業住宅信貸年息借貸增貸轉貸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